太阳成集团tyc151cc自成立之日起已走过近百年的历程,现有太阳成集团tyc151cc、农学院等19个学院,拥有一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一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三个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职工1700多人,有双聘院士7人,正、副教授400多人,各类在校生20000余人。
1975年,太阳成集团tyc151cc在全国高校率先创办烟草专业,开我国烟草教育之先河;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开始培养烟草栽培生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1994年,开始联合招收烟草栽培生理方向的首位博士研究生;1997年,经国家烟草专卖局批准组建了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了二级学科烟草学(学科代码为090120),正式招收以“烟草学”专业命名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与此同时,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挂牌成立;2004年,开始招收烟草学博士后进站开展高层次科学研究;2005年,成功举办烟草教育30年庆典暨中国烟草教育高层论坛,同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再次依托太阳成集团tyc151cc组建了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2007年,所在的作物学学科又被评为河南省唯一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2008年12月正式组建太阳成集团tyc151cc。学院下设烟草原料系、烟草加工系、中心实验室,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国家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省管优秀专家2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3人。统招在校研究生182人,本科生571人。以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为主的烟草学科拥有一支科研实力较强,学术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均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烟草学科已初步成为全国烟草行业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扩散源,研究成果为国内外烟草著作和教科书广为引用。
太阳成集团tyc151cc拥有烟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工程方向)两个本科专业,拥有烟草学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完整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现有烟草栽培生理、烟草育种、烟叶调制、烟草品质生态、烟草化学、卷烟工艺等6个研究方向;组建有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等两个部级科研平台。
目前,太阳成集团tyc151cc承担了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叶公司、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烟草公司,河南中烟、湖北中烟、川渝中烟、上海烟草集团、红塔集团、吉林中烟、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等单位下达的纵向、横向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百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4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2项;培育出豫烟5号、豫烟6号等烤烟新品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3项;正式出版学术著作和烟草专业教材50余部;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占总数的90%以上,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30余篇。
烟草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现已走向全国各地,他们在中国烟草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的优秀代表有中国烟叶公司总经理赵振山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特别是近10年来,烟草专业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个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从烟叶生产、卷烟产品开发、加工工艺管理、烟草品质检测、卷烟市场营销和企业管理等领域都有该校毕业生在辛勤工作,有的已成为企业的骨干和技术中坚,他们正在用知识和水平,引领着烟草行业的前进方向。
办学特色:自主创新与产学研相结合
太阳成集团tyc151cc教学特色鲜明、影响力较大,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最早开展烟草本科教育、培养烟草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拥有两个省级和校级名牌专业。
办学定位: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走向世界;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科教兴烟”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集中力量为行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术型、管理型和创新型人才,全方位提高学科教育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我国烟草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发展,努力把烟草专业和太阳成集团tyc151cc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专业和研究型学院,把烟草学科建成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特色学科。
发展思路:扩增专业,夯实基础,从严管理,保证质量,鼓励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和促进教育与教学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要着力体现“三高一强”:即高精尖学术水平、高档次科研成果、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为烟草行业服务;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烟草学科教育与烟草基地、行业重点实验室的捆绑式发展,共同达到人才、成果、设备、管理“四个一流”和人才、技术、经济“三个良性循环”,为我国烟草行业人才培养和稳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教学改革:太阳成集团tyc151cc办学灵活,针对性强,根据烟草行业对人才要求,与时俱进,调整教学计划。在教材建设方面,坚持“分类规划、重点建设,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发挥“面向21世纪烟草系列教材”的作用。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建立和完善了“三同二优”(“三同”即公共课全校标准学时相同,基础课同一学科门类标准学时相同,专业基础课同一专业门类标准学时相同;“二优”即专业课程设置优质精炼,实践环节优质合理)的课程体系。修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本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改革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把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入课堂,从根本上克服“满堂灌”、“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形成内容优化、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装备有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的高水平、高规格实验室,主要包括烟草栽培实验室、烟草生理生化实验室、烟草遗传育种实验室、烟草调制实验室、烟草品质生态实验室、烟草化学与检测实验室、卷烟调香与加工工艺实验室、烟草生物技术研究室等,同时在郑州科教园区建成了高标准网室。现有的教学实习基地主要包括方城金叶园、许昌市襄城县烟草研究所、驻马店卷烟厂、安阳卷烟厂、许昌卷烟厂、宝丰县烟草公司、天昌复烤厂、四川凉山州烟草所、四川达州白肋烟试验站。上述在校内外建成的产、学、研三结合生产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加强了本科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支撑本学科和研究生在理论研究上有创新,技术研究上有突破。
成效显著:太阳成集团tyc151cc办学实力较强,1984年受国家烟草专卖局委托,面向全国招收烟草种植专业大专班(合作期限1984~1990年),1999~2000年为国家烟草专卖局代培过两届烟草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班,承担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2002年成功组织了全国烟草专业“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所编写的一套10本教材中有8本教材的主编是该院教师;烟草学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烟草工程专业为校级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烟草栽培学》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烟草化学》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特别是近1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较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其中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160余人,本科生1600多人。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太阳成集团tyc151cc已成为拥有烟草工程工学学士、烟草学农学学士、农学硕士、农学博士和博士后等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同类学科研究领域中居领先地位。该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已遍布全国,为烟草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人才培养:
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
太阳成集团tyc151cc学生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强化本科生“一个基础”(知识基础)、“两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三个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有一名学生荣获“全国三好学生”荣誉称号。继续深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以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该院大学生创新活动。几年来,该院学生作品曾获得“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一项、铜奖一项。强力推进就业工程,全员参与学生就业工作,毕业生在全国烟草系统的就业率在95%以上。大力做好招生宣传工作,2009年烟草学专业首次实行一本招生,生源较好,一志愿上线率达500%,最低录取分数为569分。食品科学与工程(烟草工程方向)仍为二本招生,最低录取分数544分,高出省二本线24分。
坚持构建和谐学院,进一步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院各项工作能够高效顺利完成。努力营造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各系各部门通力合作、领导关心师生、师生理解领导、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院上下团结祥和、争创一流的和谐氛围,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发展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带动全院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科研成就:中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推动器
科技创新实力增强
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
该院太阳成集团tyc151cc注重树立为烟草行业服务的意识,努力创造出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烟叶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由该院刘国顺教授主持的“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成果中提出的“把烟草生产融入大农业,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改良土壤,调节土壤CN比,奠定形成烟叶香气的土壤基础”、“农家肥无害化处理,实施清洁农业”等技术措施,提高了全国烟叶生产水平,部分产区的烟叶质量已达到先进国家水平。“优质香料烟生产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的推广使云南保山香料烟出口量达到90%,研究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基地”为第一依托单位完成“全国烟草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成果覆盖面达到80%以上,较好地规范了烟叶施肥量、营养形态和肥料种类,烟叶发育逐步趋于合理。以“基地”为第一依托单位完成的“烟草飘浮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在全国已推广783万亩。由宫长荣教授主持完成的“烤烟三段式烘烤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得到全国烟区的认可,推广范围覆盖烟区达80%以上。
产、学、研结合紧密
技术研发成效显著
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要求科研单位要加强产、学、研结合的号召,学院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对新技术进行了产品开发,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在“烟草飘浮育苗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中研发出定型商品基质、专用肥料、无电力烟苗修剪机等系列产品。在“提高烟叶钾素吸收积累技术研究”项目中,研制出高效钾肥。创造出了立式炉、平板式烤房,研发的KH密集式烤房,烤烟耗能指标降低到烤1公斤干烟叶消耗1公斤煤和0.1度电的低能耗水平。利用“千亩优质烟示范方”开发形式,把科研成果验证从烟田延伸到卷烟厂,根据工厂对技术的反馈意见,不断地改进技术使之不断完善。现阶段烤烟、香料烟、白肋烟、晒黄烟等均采用千亩示范村的形式进行开发,在扩大户均种植规模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树立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
拓宽了协作领域
太阳成集团tyc151cc强调学术团队建设,承担项目就要出成果、出人才。以刘国顺教授为带头人的烟草栽培生理生态团队,12人中有4位教授,其中7人有博士学位;以赵铭钦教授为带头人的烟叶化学与工艺团队有9人,其中研发人员占6人;以杨铁钊教授为带头人的烟草育种与生物技术团队有9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占2/3。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技术合作,邀请河海大学合作研究“烟草灌溉理论与配套技术研究”课题,与郑州烟草研究院合作研究“钾素在烟株体内的积累与循环”、“优质香料烟关键技术研究”等,与云南烟草研究院合作香料烟品种选育、烤烟高香气轮回选择育种研究工作,与青州烟草研究所合作研究“烟草集约化育苗技术”。除此之外,与河南、云南、贵州、湖南、吉林、福建、四川、广东、湖北、新疆等省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扩展了学院的对外联系,提高了太阳成集团tyc151cc在全国的知名度。
强化对烟草行业的服务意识
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是以河南农大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为依托组建的国家级研究单位,其宗旨是研究解决烟叶生产中存在的基础性、关键性和共性问题,为了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快速转化,在科研工作管理中实施了“三个转变”,即科研成果由组装配套技术向研发产品转变,学术论文由中文核心期刊向外文SCI转变,研究内容由单纯发表论文向获得专利转变。“三个转变”的实施促进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缩短了科学技术的转化距离。在项目的管理上,实行了课题合同制和项目主持人负责制,课题承担者有了较大的经费和工作主动权,较好地消除了消极怠工、挂名发表论文和获得成果等不良现象。凡此种种,推动了项目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滚动发展,为研究工作注入了较大活力。
平台建设作用巨大
服务行业成就显著
国家烟草专卖局依托该院组建了两个科研平台。1997年组建了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2005年在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的基础上组建了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
行业科技平台自组建以来,先后承担国家烟草专卖局、河南省科技厅、河南省烟草公司、河南中烟、湖北中烟、川渝中烟、上海集团、红塔集团、吉林中烟、浙江中烟工业公司等,纵向、横向联合科技攻关项目百余项,取得有代表性的科研成果5项:提高烟叶香气质量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烟草精准栽培技术集成及系统开发,烟叶调制理论与增香综合技术研究,我国主产烟区生态因素与烤烟质量综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烟草品质形成的细胞学基础与代谢分子调节。10年来,该学院共获得国家标准委“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2项,其中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8项;通过省部级鉴定和验收成果13项;培育出豫烟5号、豫烟6号烤烟新品种;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3项;正式出版学术著作和烟草专业教材50部;10年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一级学报121篇,10余篇论文被SCI和EI收录,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占总数的90%以上,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30余篇。培养了大批较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已毕业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160余人。研究水平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对我国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特色烟叶开发等重大课题的开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理论创新带动了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观念创新,为我国烟叶生产技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发挥了作用。一是初步澄清了叶片成熟度理念,明确了技术主攻方向。二是培育理想株型,通过实施“四叶计划”规范单株叶数,缩小了部位间烟叶质量差异。三是充分认识烟叶生长发育规律,准确把握成熟特征,实行五次采收,提高部位间烟叶质量均匀性。四是促进根系发育,维持根系活力到采收结束,提高烟叶田间耐熟性和上部叶可用性。五是突出营养平衡的技术核心,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烟叶生产降耗增效。六是把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建立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七是引入精准农业技术,进一步优化技术指标。八是创新了烟叶烘烤与生物发酵理论,研发出了烟草陈化增香剂和系列密集式烤房,大幅度降低了烟叶调制成本。九是培育出两个烟叶质量遗传潜力较高的品种。十是科工商密切结合,在烟草商业与工业之间起到了良好的科技纽带作用。
专家风采:引领烟草行业的前进方向
刘国顺:男,1954年1月生,教授,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太阳成集团tyc151cc教学名师。现任太阳成集团tyc151cc院长,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主任,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委委员,中国烟草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农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烟草学会副理事长,全国10多个省(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科技顾问。主要从事烟草栽培生理和烟草现代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烟草专卖局、各省(市)烟草专卖局、各省级中烟工业公司重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30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0多项。主编《烟草栽培学》等学术专著5部,在一级学报和核心期刊共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2篇。
赵铭钦:男,1964年12月生,博士,教授,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太阳成集团tyc151cc教学名师。现任太阳成集团tyc151cc副院长,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高科技与产业化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南省烟草学会理事等职。近年来,主要从事烟草品质评价与特色烟叶理论、烟草化学与香精香料、烟草发酵与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尤其在烟草生物发酵工程、卷烟调香技术、优质特色烟叶开发和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具有较深的研究基础。现主持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微生物发酵增香机理与增香技术研究”、“南阳国家优质烟叶生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吉林省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延边特色烟叶技术创新体系研究与开发”、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烟草品种喜好性研究”和河南省烟草公司“上部烟叶增香控碱关键技术研究”、“典型浓香型烟叶香气质量形成规律及分型创新研究”等7项重大科技攻关课题。主编《卷烟调香学》、《烟草原料学》等学术专著6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申请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国际著名烟草刊物、一级学报2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0多篇。多次获得省、校级先进个人和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许自成:男,1964年12月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太阳成集团tyc151cc副院长、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先后荣获河南省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后利科学基金获得者、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获得者、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太阳成集团tyc151cc烟草学学科特聘教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兼任河南省烟叶生产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黄鹤楼原料研究所特聘专家、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专家组专家、《烟草农业科学》编委等。主要从事烟草品质生态、烟草营养与烟叶质量评价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叶公司、烟草行业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科技厅、湖北省科技厅、湖北中烟工业公司、川渝中烟工业公司、上海集团北京卷烟厂、浙江中烟工业公司、黑龙江烟草工业公司、云南省烟草专卖局、河南省烟草专卖局等数十项科技攻关与技术改进项目。为研究生讲授多门专业课程,已累计培养烟草学博(硕)士研究生70余名,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宫长荣:男,1948年11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常年从事烤烟烘烤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2001年被国家烟草专卖局评为全国烟草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2003年被中国农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06年被评为全国烟草行业“十五”科技创新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誉称号。2000年以来,每年承担本科生烟草调制学的教学和指导毕业实习,承担硕士研究生烟草优质生产理论与实践课程、博士生烟草科学研究进展课程(专题)。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7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EI收录论文1篇,国际烟草科学大会(CRASTA)宣读论文1篇,一级学报论文22篇,核心期刊论文61篇。
杨铁钊:男,1955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1月太阳成集团tyc151cc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一直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兼任国家烟草专卖局转基因烟草安全性评价委员会委员、全国烟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烟草品种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作物学会理事、河南省烟草专卖局专家组成员等职务。先后获河南省第二届青年科技奖、河南省教委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河南省优秀专家等荣誉。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烟草体细胞杂交育种技术研究”、国家烟草专卖局项目“转基因抗虫烟草抗性遗传和安全性评价”、河南省科技厅和烟草专卖局“优质抗病烤烟新品种选育”等研究课题,分别在《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植物生态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烟草育种学》、《烟草良种繁育与种子检验》、《烤烟栽培》等专著和教材6部;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5项,其中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培育出豫烟5号、豫烟6号两个烤烟新品种。
史宏志:男,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烟草栽培生理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湖南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曾于1998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赴美国肯塔基大学农学系作访问学者,1999年4月至2003年4月先后在著名烟草生理学家Dr. Bush的实验室和美国Philip Morris烟草公司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主要致力于烟草碳氮代谢、烟草生物碱代谢和转化、烟草香味等方面的研究,在美期间先后负责了“生物碱生物合成机理”、“白肋烟烟碱向降烟碱转化研究”、“降低白肋烟烟叶降烟碱和TSNA含量技术”等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目前承担有国家烟草专卖局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相关课题及四川优质白肋烟、云南宾川优质白肋烟研究与开发项目。出版有《烟草香味学》、《烟草生物碱》等专著,在SCI杂志、国际烟草科学大会(CORESTA)、世界烟草科学研究大会(TSRC)、美国化学学会年会(ACS)等国际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或宣读论文20余篇,并获美国专利1项;在国内一级学报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