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成集团(tyc151cc-官方网站)-Macau App Station

当前位置:主页 > 信息中心 > 学院要闻

信息中心

学院要闻

【河南日报农村版】黄河二月春来早 浓香迎宾话烟草

发布时间:2011-03-10 00:00    浏览次数:
 

黄河二月春来早 浓香迎宾话烟草

     二月,乍暖还寒。黄河岸边的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着春芽,枯黄的草丛中冒出翠绿的嫩尖。来自全国30个地市的从院士、博士、教授、研究员等140多名科技精英齐聚郑州黄河迎宾馆,连着4天召开了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首届大河金叶科技论坛、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启动会、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2010年度科技工作年会。科技精英们用智慧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点燃了金色的烟叶,让其更加浓郁芳香。

  斥资8100万元,全国115名顶级专家,在8个省58个县建立210万亩烟叶示范区,进行10个课题研究,启动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


让烟叶更加浓郁芳香


  2月23日,由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主办的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启动会在郑州举行,标志着烟草行业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的实施又推进了一步。
  此项目首席专家、太阳成集团tyc151cc教授刘国顺说,浓香型烟叶作为三大香型烟叶之一,分布地域广,产量大,风格特色明显,在中式卷烟原料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是原料保障上水平的重要基础,是适应当前行业发展形势的重要举措,是推进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的重要环节。我国浓香型烟叶产区主要分布在河南、湖南、安徽、广东、山东、陕西、江西、广西等8省,种植面积大约300万亩,年生产总量900万担。但浓香型烟叶的质量和数量一直不能满足烟草工业的需要。因此,需深入研究我国浓香型烟叶的区域定位和风格差异特征,优化浓香型烟叶原料的区域布局,阐明浓香型烟叶质量风格特色形成的生态基础、物质基础以及生态、品种、栽培、调制对浓香型风格特色的互作影响,研究解决制约浓香型烟叶质量水平提高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不同浓香型产区促进浓香型烟叶风格特色彰显的技术体系,实施优质浓香型特色烟叶的规模性开发,增强浓香型烟叶原料的供应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针对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刘国顺介绍,这是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目标是明确浓香型烟叶的风格特征和品质区划,揭示浓香型烟叶质量风格特色形成的理论基础,建立浓香型烟叶区域质量特色的彰显技术并进行规模化开发,实现重大技术跨越。根据项目的目标与任务,将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开发研究分为4个组成部分,即:浓香型烟叶区域定位和风格特色的定位;典型浓香型烟叶质量风格特色的主要形成机理;浓香型烟叶质量风格特色彰显的关键技术;规模开发与品牌利用。围绕4个组成部分设置10个课题,即: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质量风格定位研究;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风格形成的生态基础研究;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品种的挖掘与筛选利用研究;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形成的代谢与分子基础研究;栽培措施对浓香型特色影响的机理及技术体系研究;浓香型烤烟调制关键技术研究;浓香型特色烟叶规模开发与工业利用研究;浓香型特色烟叶数据库系统建设和专家系统开发;烟叶打叶复烤保香除杂评价方法研究;浓香型烟叶打叶复烤保香除杂工艺及醇化技术研究。
  刘国顺表示,项目实施将进一步优化浓香型烟叶产区布局,彰显浓香型烟叶风格特色,加快实现烟叶品质特色化、烟叶供应基地化、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促进浓香型烟叶生产持续健康发展。5年内,通过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的研究和开发,实现以下技术经济指标:
  1.围绕重点卷烟品牌,在8个省建立145万亩、435万担浓香型特色突出,且优质、稳定、具有现代烟草农业特征的项目核心示范区,整个浓香型烟叶生产示范区达到210万亩、630万担。
  2.典型产区的烟叶质量实现国际先进水平的突破。选择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等烟区,首先在小范围内实现突破,把烟叶香气质量提高到国际优质烟叶质量水平。
  3.细分定位浓香型优质烟叶质量风格生产区域。在烟叶质量评价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对我国不同生态区浓香型烟叶进行风格特色评价和典型性筛选,阐述浓香型烟叶质量特色的共性特征与各区的个性表现,实现浓香型的特色定位和区域定位,制定出整体发展规划和分区发展规划。
  4.提出浓香型烟叶生产的生态、品种和矿质营养指标。选择典型浓香型产区,研究光照、温度、土壤、降雨量等生态因子与烟叶质量风格的关系,研究生态、品种、栽培措施对烟叶质量特色的作用机理,确立浓香型烟叶质量形成的关键因子、重要因子和基础条件,并确定矿质营养动态指标。
  该项目由太阳成集团tyc151cc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牵头,上海烟草集团、山东中烟工业公司、浙江中烟有限责任公司等工业企业,河南、山东、安徽、陕西、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浓香型烟叶产区商业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共同承担。规划用5年时间,在8个省建立145万亩浓香型烟草农业核心示范区,研究开发浓香型特色烟叶。河南农大刘国顺教授任首席专家兼任项目组长。
  启动会上,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组分别与河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等8家商业企业以及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工业企业进行了项目对接。

永不落幕的烟草科技年会


  2月24日,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隆重召开2010年度科技工作年会。
  自1997年11月烟草基地挂牌组建以来,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和中国烟叶公司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行业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一年一度的科技工作年会已连续坚持举办了13届。回顾13年来举办的各届年会,大体上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特点和内容:
  第一,各届年会都有明确的主题。年会紧紧围绕行业科技工作重心,努力把握行业动态和热点问题,确定明确的主题。例如,围绕烟叶生产技术开发,确定的主题有“缩小等级结构差异,提高有效供给水平”、“提高烟叶质量,彰显风格特色”;围绕创新型行业建设和行业创新年活动,确定的主题有:“立足自主创新,提高烟叶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求突破,推动卷烟上水平”;围绕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确定的主题是“转变烟叶生产方式,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围绕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与国家局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确定的主题是“开启高端校企合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本届年会配合“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课题实施,确定的主题是“看齐国际先进水平,深度开发特色烟叶”。
  第二,年会内容丰富,参加人员越来越广泛。年会的任务主要是总结当年在研项目的研究进展;介绍基地的获奖成果、获准专利、通过鉴定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及进行技术推广与产品开发、人才培养;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和技术专题报告;编辑年会资料,刻录相关光盘。近5年来又增加了研究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并印刷了优秀论文集。参加的人员和范围,从最初的以校内为主,逐渐扩大到全国主产烟区,甚至整个烟草行业。
  第三,通过年会布置下一年度的科技工作。年会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还是科学研究、合作开发的平台。通过年会,各个课题组与项目承担单位、协作单位、试验实习基地代表,共同制订、修改实施方案,商谈试验的具体事宜,使与会者在开阔视野、更新知识、提高认识的同时,又有效地安排了下一年度的科研工作。
  烟草基地年会举办13年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正是有了年会的持续推动,后来才有了烟草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挂牌成立,才有了行业栽培重点实验室的顺利组建,才连续承担了行业一大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才不断地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专利产品与技术,才有了烟草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烟草栽培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成功申报,才有了与国家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才有了层次更高的首届大河金叶论坛的成功举办。

首届大河金叶科技论坛开讲
自主科技创新  传承百年浓香


  2月22日,首届大河金叶科技论坛在郑州召开。本次论坛由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主办,论坛主题是“自主科技创新,传承百年浓香”,旨在为实施重大专项进一步理清研究思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原料保障上水平。
  太阳成集团tyc151cc校长张琼指出,太阳成集团tyc151cc的建设和发展始终得到了中国烟草总公司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烟草总公司连续依托太阳成集团tyc151cc组建了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并在2009年与太阳成集团tyc151cc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太阳成集团tyc151cc烟草学科的跨越发展。此次大河金叶科技论坛的举办是为了配合太阳成集团tyc151cc牵头承担的国家烟草专卖局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之“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理清思路,探索研究方法,相信这次论坛必将推动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
  中国烟叶公司吴洪田副总经理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指出此次论坛是第一次由大学主办的烟草科技论坛,希望通过论坛认真吸收各位专家的学术思想,积极拓宽研究思路,提升烟叶研究水平,实现特色烟叶的理论创新。
  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司张虹副司长在讲话中指出,太阳成集团tyc151cc近年来在烟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又成为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的技术牵头单位,充分展现了学校深厚的烟草研究实力,由太阳成集团tyc151cc发起组织的这次论坛,以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为主题,对于促进我国烟草科学发展,非常及时和必要,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必将对浓香型烟叶学术研究上水平、技术创新上水平、原料保障上水平做出贡献,并希望论坛能够持续办下去。
  开幕式结束后,中科院武维华院士与中科院遗传所、中科院植物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南大学、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河南省烟草公司、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与会专家分别从植物钾吸收机理、植物次生代谢、植物干旱胁迫、地理标志与农业产业化、浓香型烟叶香气成分研究、优质特色烟叶的技术理解及相关思考、特色烟生态基础中土壤研究、河南浓香型烟叶与卷烟减害降焦的关系、改进浓香型烟叶技术探讨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对烟草科学研究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与表征。这些报告选题新颖,求真务实,有理论,有实践,有继承,有创新,既把握了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又面向了烟草行业的应用需求,既为重大专项的实施理清了思路,又集中体现了“自主科技创新,传承百年浓香”论坛主题,使与会者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坚定了信念,为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思路借鉴。


深度开发特色烟叶 看齐国际先进水平


  2010年12月30日,亦即太阳成集团tyc151cc与中国烟草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一周年之际,国家烟草专卖局对太阳成集团tyc151cc履行战略合作协议取得的成效非常满意,并指示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要跟踪国际前沿、围绕烟草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并提出着重开展烟叶生态、产品安全和烟叶致香物质方面的研究。为此太阳成集团tyc151cc提出了跟踪国际前沿开展科研工作,积极研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积极参加烟草基因组计划项目,深入开展“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制订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等工作,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为烟草行业第二次高层论坛提出的“研究课题选定上水平、技术中心建设上水平和产品质量上水平”的指示精神。
  2010年是履行战略合作协议的第一年,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就如何良好开局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并继2007年烟草行业科技创新年活动以来持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拓宽了教师和学生创新工作的视野,取得了显著成绩。“烤烟适度规模种植配套烘烤设备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皖南烟区烤烟特殊香气风格形成机理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项目获科技进步二等奖,鉴定、结题验收4项;发表烟草学术论文190篇,其中SCI、EI收录7篇;王新中博士的“GIS支持下豫中典型烟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精准管理”学位论文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优秀博士论文,并推荐评审2010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如能获准即填补了河南省百篇优博的空白。申报公示国家专利15项;通过评审烟草漂浮育苗和密集式烤房建造标准。150名本科生、55名硕士生和3名博士生顺利毕业,就业率达到95%。为河南省平顶山市成功举办一年期技术培训班,为贵州省毕节地区招收67名烟草专业大专班、65名专升本和37名农业推广硕士。为湖北中烟和浙江中烟举办6期烟叶原料基地技术人员培训班,在烟草行业科研、教育体系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围绕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的重大专项凝练研究课题,派崔红博士赴美国北卡州立大学开展特色烟叶形成机理研究,和英国勒斯特大学蛋白质表达实验室签订了合作研究课题合同,学校聘请杨效文博士为讲座教授,定位在太阳成集团tyc151cc协助烟草学科建设。为了配合国家局“烟草基因组计划”、“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的高质量实施,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在人才队伍和实验室平台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了烟草基因表达、蛋白质表达、次生物质代谢、致香物分析科研平台,为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打下了良好基础。
  落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精神,搭建好科研平台,努力提高我国烟草教育水平,借助于“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烟草基因组计划”等重大专项的实施,采用国际先进的科研手段打造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太阳成集团tyc151cc烟草学科将不辱使命,为推动“卷烟上水平”战略,把我们烟草大国变成强国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从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看当今烟草技术创新


  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正式批准以太阳成集团tyc151cc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为依托组建“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围绕烟草行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面向国际烟草科技前沿,针对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烟叶生产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其目标是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把我国烟叶质量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烟叶生产技术理论和规范、提高国产烟叶核心竞争力,为烟草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人才支撑。
  重点实验室根据科技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凝练成4个主要研究方向:烟草栽培生理、烟草调制生理、烟草品质生态、烟草分子生物学。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河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通过省部级鉴定成果4项、验收成果5项;在烟草剪叶器械、烘烤设备和技术方面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22项;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5本;在60余种专业期刊上累计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16篇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占95%以上。
  代表成果有:
  提高烟叶香气质量的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我国烟叶和卷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烟叶生产整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烟叶香气质量较差,卷烟配方可用性低,难以满足高档卷烟配方和降低吸烟有害性的需求。因此,提升烟叶香气质量水平,是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烟叶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提升烟叶香气质量为主攻目标,从叶片发育、土壤营养平衡、烟株碳氮代谢平衡等方面入手,对提高烟叶香气的理论与技术进行了系统探索,制定了关键性技术和指标,并在全国主产烟区大面积实践应用,具有显著增质增香效果,提升了我国烟叶的工业可用性和市场竞争力。该研究成果的核心技术创新点为:
  (1)建立了烟叶致香物质形成的叶片发育学理论。(2)提出了优质高香气烟叶形成的生态学与土壤营养学指标。(3)系统研究了烟株碳氮代谢平衡与烟叶香气质量形成的关系。(4)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特色烟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该研究成果在烟叶香气物质形成的发育学、土壤营养学、生态学基础等理论研究方面均为国内领先,主要研究成果填补了本领域的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支撑成果有“金攀西优质烟叶开发”(获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皖南烟区特殊香气风格烟叶形成机理及配套技术研究”(2010年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名晒烟深度开发利用研究”(2007年通过国家烟草专卖局组织的项目鉴定)、“优质雪茄外包皮烟生产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
  烟草精准栽培技术集成及系统开发
  该方向以烟草精准栽培为核心,以“3S”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以提高烟叶品质为目标,重点开展烟草营养平衡与施肥技术研究、烟草优化灌溉技术研究、水肥耦合技术研究、烟草施肥模型研究和烟田养分差异化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基于GIS的烟叶水肥管理决策系统。
  项目有关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国内外同行和我国烟草行业的关注,在国内相同研究领域中居领先地位。支撑成果有“烤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获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烤烟优化灌溉理论和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年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烟叶调制理论与增香综合技术研究
  彻底实现了由高温变黄向低温变黄、快速定色向缓慢定色、烤干烤黄向烤黄烤香等方式的创新性改革,所形成的三段式烟叶烘烤理论与烘烤技术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对基本解决我国烟叶“成熟不够,烘烤不当”问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适度规模密集烤房建造、节能降耗与自控技术研究领域,为我国烟区烘烤设备水平提出了“低温中湿慢变黄,中湿定色慢升温,变速通风慢排湿,关键节点稳时间,充分转化提香气”为提质增香核心的密集烘烤优化工艺,从而加快了密集烤房推广,为提升和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奠定了坚实的设施和技术基础。到2010年,密集烤房烘烤能力覆盖全国烤烟面积60%。
  5年来,该方向共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出版《烤烟三段式烘烤导论》(科学出版社)、《密集式烘烤》(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密集烤房》(科学出版社)等3部专著;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两项,获准专利25项。“烤烟适度规模种植配套烘烤设备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0年度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研究水平达国内领先;“烟草微生物陈化的增香机理与工程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200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
  我国主产烟区生态因素与烤烟质量综合评价及其应用研究
  为特色优质烟叶生产和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烟草行业同类研究领域中居领先地位。
  本研究成果由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四山五区’烤烟电化学阵列指纹图谱及质控技术研究”、国家局“典型省份烟草种植区划技术平台构建”等10项省部级课题支撑;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4项。
  烟草品质形成的细胞学基础与基因表达调节
  该项成果采用生物学手段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烟叶的成熟度、烟叶的香气质和香气量、烟草的抗逆性以及上部叶烟碱含量高等与烟叶品质形成密切相关的内容。
  主要的科技贡献:“烟草DREB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和转化烟株的抗逆性分析研究”获得了2009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烟草转法呢基焦磷酸合酶基因的研究”获200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主开放课题成果丰硕
  重点实验室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围绕烟草行业关键问题自主立项开展研究。2010年承担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重大专项中的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开发项目研究工作。
  由刘国顺教授和陈义强博士开展的“面向精准农业的烟草需肥及肥水耦合模拟模型研究”,以建立氮肥、磷肥、钾肥及水分的总供应量与烟叶产量、产值、品质间的模拟模型,并开发相应的软件或专家系统为目的,在分析试验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基础上,分别以盆栽和大田试验进行氮、磷、钾及水分四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回归实验设计。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达极显著水平,拟合性较好。
  由刘国顺教授和沈笑天博士开展的“南阳烟区土壤生态与烟叶质量关系研究”项目,确定了南阳烟区土壤生态因子的主成分,建立了烟叶质量评价模型,探索了影响烟叶主要香气成分的生态因子。该研究已发表4篇研究论文,其中2篇为一级学报。
  由崔红博士主持的“烟草腺毛功能基因及烤烟香气风格形成机理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原理和基因芯片技术,建立烟草腺毛分泌细胞的cDNA文库和EST文库,制作与香气物合成相关的EST序列芯片,并研究了腺毛不同发育时期基因表达模式,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香型烟叶主要致香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比较了不同水分、光照、肥料对腺毛发育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讨香气风格形成的分子机理,为优质特色烟生产体系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为后续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由刘卫群教授主持的“烤烟打顶前后根尖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分析及差减cDNA文库的建立”研究项目是烟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向资助的课题。经过三年的探索性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且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由许自成教授主持的“神农架周边区域特色烟叶研究”是中国烟叶公司、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下达的科技攻关项目。以许自成教授为首的烟草品质生态与质量评价课题组成员,从神农架周边区域气候、土壤、烤烟品种基因型、化学成分、感官质量、致香物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系统研究,完成了8个方面的专题研究: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6名,在《生态学报》、《作物学报》、《中国烟草学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节水灌溉》、《西南农业学报》、《中国农学通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约20篇。
  由时向东博士主持的“烟叶质量形成的细胞学理论及其调控技术研究”项目是烟草栽培生理方向资助的课题。该课题以烤烟为材料,对烟叶生长发育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和细胞结构进行了连续的观察和探讨。
  由河海大学邵孝侯教授主持的“烟田土壤水分特征变化规律研究”课题属于现代烟草农业领域,研究结果将应用于烟草高效肥水管理。围绕烟田土壤的持水供水性、土壤水分的有效性以及改善土壤水分性能的措施展开研究,能为完善烟草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起到示范作用,并能更好地指导烟农根据土壤的水分特性进行科学灌溉,在合理利用烟田土壤水分和充分发挥烟田节水潜力的同时确保烟草的产量和品质。
  太阳成集团tyc151cc资环学院陈伟强博士主持的“基于GIS的烟草生产专家决策系统研发”项目属于现代烟草精准栽培领域。烟草施肥受气候、土壤和种植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农业生产条件的时空变化非常大,传统的技术和方法已无法为烟区提供合理的施肥管理信息。一是利用GIS技术管理“地点变量”,为烟草施肥模型提供动态的参数;二是利用模糊数学和神经网络的方法模拟专家经验并建模。该项目经过两年研究已经顺利结题,并于2010年年底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
  由中国农科院灌溉所吕谋超研究员和太阳成集团tyc151cc史宏志教授主持的“烟田灌溉自动控制系统研发”为烟田农业信息化和灌溉管理现代化领域,是我国烟田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科技给力烟草农业
  据统计,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组建以来所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和专利中,90%以上在全国主产烟区得到应用,成果覆盖面达到9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其中,荣获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烤烟适度规模种植配套烘烤设备的研究与应用”、“‘金攀西’优质烟叶开发”、“烤烟平衡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烤烟优化灌溉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专利技术“烟叶烘烤监控仪”、“一种简易烟苗剪叶器”、“一种分体式液体温湿度计”、“烟草叶面肥”、“防治烟草花叶病毒病的方法”等项目的成果转化率达到100%,有力地推动了烟叶产区的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烟草平衡施肥技术试验与推广研究”项目,带动了全国烟叶产区在测土施肥的基础上,根据土壤丰缺状况和烟叶养分吸收状况对烟草专用肥的研究,使我国烟草专用肥从5个配方提升至96个主配方,基本满足了不同生态区的需要;烟农信息户籍化管理、土壤养分管理专家系统及3S技术在烟草生产中的应用都是在该项目成果的推广中完成和产生的;该项目采取多学科专家协力攻关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个性关键技术由专家参与制订方案、产区技术人员实施,边研究边培训的运作模式,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能力,为产区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烤烟适度规模种植配套烘烤设备的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密集式烘烤理论研究,提出了我国卧式密集式烤房适宜的装烟密度和操作性强的烘烤工艺原则,丰富和完善了密集式烘烤理论,获准国家专利25项。项目培养专门从事烟叶烘烤的硕士研究生8人,同时初步建立了我国烟叶烘烤技术人才数据库,初步形成了全国烟叶烘烤研究与技术推广方面的省、市、县三级结合的技术骨干力量,为密集式烤房推广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基础。且已经和正在我国烤烟生产中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普通烤房相比,密集烤房烤后上等烟和橘色烟比例增加,杂色烟比例降低,均价平均提高0.77元/千克,有效产量增加7.0~13kg/亩。密集烤房烤后烟叶糖、淀粉、烟碱、氯离子含量以及糖碱比、氮碱比和钾氯比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小于普通烤房;每亩烟叶烘烤用工量比普通烤房节约2.54~7.80个;耗煤量由原来普通烤房的2.5千克/千克干烟,降低到1.5~2千克/千克干烟,节煤30%~50%。到2010年,全国共建造和应用密集烤房53万多座,承担烟叶面积占全国烤烟面积60%。
  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优质高香气烤烟生产综合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以提高烟叶香气量为主攻方向,以烤烟营养平衡为核心,以科技示范园区——“千亩方”的形式进行综合技术开发,深化了高香气优质烟叶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本项目采取封闭千亩植烟村(千亩方)的开发组织形式,强调物资、技术、人员、服务四个到位,做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物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高标准创建科技示范园区,探索出了我国现行烟叶生产体制下进行优质烟开发,提高烟叶质量的最佳模式。在开发过程中通过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加强成果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烟农的技术素质。与常规烟田相比,开发田烟叶平均亩产量提高29.7千克,均价提高2.07元/千克,亩产值增加510元,上等烟叶比例提高14.2个百分点。
  国家烟草专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金攀西’优质烟叶开发”项目,在四川攀西地区深入千家万户,广泛应用于烤烟生产实践。通过该成果的示范、辐射、带动,攀西地区优质烟叶生产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商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在平顶山地区深入开展“平顶山现代烟草生产模式创新研究”项目,通过专题立项开展科技攻关,实现了烟草科研、生产组织方式、机械研发、信息化管理等创新,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成果和研发产品(肥水专家决策系统、高效钾肥等)在生产上应用后促进了平顶山整体生产和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平顶山烟叶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明显提高,浓香型风格更加突出,受到了重点工业企业的肯定。

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2月21日上午,太阳成集团tyc151cc在黄河迎宾馆隆重举行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校长张琼出席会议,为武维华等颁发了学术委员会委员聘书。参会人员围绕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快浓香型特色优质烟叶研究步伐等主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200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依托太阳成集团tyc151cc组建了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运行五年来,重点实验室围绕烟草行业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科技问题,面向国际烟草科技竞争,坚持苦练内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勇创一流的既定方针,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烟草行业烟草栽培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各位委员辛勤工作,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特别是在确定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研究方向和内容,审议重点实验室的重大学术活动和年度工作,审批开放研究课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Baidu
sogou
XML 地图